张可云:新结构经济学适用于分析老工业基地问题吗?
本篇文章7574字,读完约19分钟
源微信号:张教授;作者:张,经济学博士,中国人民大学区域与城市经济研究所教授,博士生导师
新近发布的《省经济结构转型升级研究报告(征求意见稿)》(由、付、安桂武主编,以下简称《吉林报告》)引起了很大争议,不仅引起了学术界的关注,也吸引了不少普通老百姓的围观。根据林毅夫教授在《致谢》中的介绍,这份报告是北京大学新街沟研究中心与吉林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联合研究小组的阶段性成果,该研究小组将新街沟应用于吉林省经济发展研究,相关单位的一些学者参与了研究工作。报告一发布,就有许多评论,既有高度赞扬,也有强烈反对。最激烈的批评者说“林毅夫想把吉林带到坑里”(见孙建波:“机构的人批准林毅夫把吉林带到坑里。”林毅夫的弟子回应说,此人不懂并批评”,公开号“经济学家圈”2017-08-23),而非经济学专业人士则批评“处方”出具的报告没有对症(见宋长铁:“林毅夫教授:你给东北开的处方?””,公开号“蒙大书168”,2017-08-23),本文用政治情感来评判一份地方发展研究报告,这是不可取的。针对这种激烈的批评,《吉林报告》的作者之一傅8月23日在北京大学新街沟研究中心的官方网站上发表了一篇“对《吉林报告》相关评论的简短回应(附报告的下载链接)”,称批评者可以在没有看到报告全文的情况下自由发表意见。对与错需要理性的专业分析和判断。
《吉林报告》的现实意义是毋庸置疑的。在任何一个国家,只要有老工业基地(在西方国家也称为落后地区),这些地区肯定会受到高度重视,因为它们的振兴不仅关系到当地经济的整体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而且还影响到整个国家综合竞争力的提升和区域发展的协调。放眼世界,任何国家的老工业基地都曾是东道国在特定历史时期发展的支柱。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很高,为国家的全面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因此,中央政府重视老工业基地是很自然的。同时,老工业基地振兴也是区域经济学研究的主要问题之一,主要集中在两个方面,即老工业基地改造或重组的规划和支持老工业基地振兴的政策。东北曾被誉为“新中国工业的摇篮”。寻找振兴老工业基地集中地区吉林的良方,不仅对吉林的发展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而且对其他老工业基地的示范也有积极的作用。
由于林毅夫教授是国际知名的中国经济学家和新街沟的创始人,而吉林等老工业基地集中的地区近年来的经济萎靡尤为明显,这场争论引起了许多网民的好奇。我从事区域经济学的教学和研究已经很多年了,所以有网友问我对这场争论的看法。在仔细阅读了437页的《吉林报告》pdf版本后,我认为有几个重要的理论和实践问题值得与林毅夫教授讨论。
1.什么样的理论框架适合分析老工业基地的问题?
《吉林报告》第一章在很长的篇幅里介绍了新界沟,明确了东北发展的分析框架是新界沟。实际上,本章对新界说的介绍很难让人看到清晰的理论脉络和线索。报告主体第2页有一段似乎是对这一分析框架的定义,即“林毅夫2012年从世界银行归来后所倡导的新界说,就是以一个经济体每次给出的要素禀赋结构作为分析的切入点, 研究决定处于不同发展阶段的国家作为经济基础的生产力水平的工业和技术的决定性因素,以及影响作为上层结构的交易成本的各种体制安排如何依赖工业和技术作为经济基础。” 这种说法既不简洁,也不受欢迎。根据这种说法,这里定义的新界说充其量是分析实际问题的常规,而不是理论学派。此外,其分析的空单位是一个国家,而不是一个国家内的一个地区。然而,国内不同地区的发展阶段与其面临的问题并不完全一致,因此,用一套理论来回答不同类型地区的“如何确定本地区的发展思路和方向”等问题几乎是不可能的。换句话说,世界上没有一个独特的理论分析框架能够解决所有不同类型的区域发展问题。林毅夫教授在《新街沟》(2013年7月2日发表在《爱的思想》网站上)一文中指出:“要素禀赋及其结构决定了一个国家和社会的总预算及其各要素的相对价格。不同因素的相对价格决定了它们经济的比较优势。”因此,可以认为新街沟是基于比较优势理论的改进。那么,比较优势理论适合分析老工业基地的问题吗?
应该承认,区域经济学中的区域分工理论大多来自一般经济学。这些理论可以分为三类:古典、新古典和现代。古典分工理论包括亚当·斯密的绝对优势理论和陆三金·李嘉图的比较优势理论;新古典分工理论包括赫克舍尔和奥林提出的要素禀赋理论和萨缪尔森等提出的要素均等化理论。现代分工理论众多,包括技术差距理论、需求相似理论、产业内贸易理论、产品生命周期理论、竞争优势理论、新贸易理论和新经济地理学理论等。事实上,许多分工理论的基本假设、背景、重点和政策含义并不一致。当它们被用于区域经济分析时,我们必须确定这些理论的适用性,否则可能会有错误。
理论经济学需要统一的解释,所以只能求助于与现实不符的假设;然而,在研究具体的区域发展问题时,区域经济学往往采用适合这种区域分析的理论和地理归纳法。
根据区域病理分析,区域可分为四类,即发达区域、落后区域、扩张区域(即城市病患区域)和萧条区域(即老工业基地)。这些地区的突出特点,请参阅我今年8月4日发来的《中国区域经济新常态的新表现》一文。本文认为,现代化前地区相当于落后地区,年轻地区相当于发达地区,成熟地区相当于扩大地区,老地区相当于不同类型地区的特点与不同的区域分工理论相比较,我们会发现比较优势理论不适合分析老工业基地的问题。
比较优势理论适用于分析发达地区和落后地区之间的分工和发展。与参照地区相比,发达地区几乎在每个领域都处于领先地位,而落后地区几乎在每个领域都处于落后地位,因此只能根据比较优势原则进行分工,并在此基础上确定自己的主要发展方向。虽然比较优势理论是由陆三金·李嘉图提出的,但战国时期伟大的思想家墨子提出了“取长补短”的比较优势思想。后来,人们把这一思想概括为“取两个缺点中的较小者,取两个优点中的较大者”。那么为什么比较优势理论不适用于扩张区和萧条区的分析呢?
扩张区和凹陷区是目前和过去的发达地区。扩张区与典型发达地区的区别在于前者患有城市病,后者患有抑郁症。老工业基地遭受萧条的原因是它的比较优势已经耗尽,或者更准确地说,它过去对其他地区的领先优势由于各种原因已经消失。例如,新中国成立初期,吉林长春在汽车制造、电影等领域有绝对优势,但很难再现过去的风光。有些人可能会说,贫困地区和落后地区可以同等对待。比较优势理论不能用来分析老工业基地的问题吗?这是不对的!虽然老工业基地和落后地区都是问题地区,但它们本质上是不同的。两者最大的区别在于,老工业基地曾经辉煌一时,但由于“路径依赖”等原因而衰落,而落后地区从未进入现代化的轨道,因此两者的发展条件和起点与待解决的突出问题完全不同。
贫困地区衰退的原因需要从内部和外部两个方面来寻找。从内部看,路径依赖和制度刚性是主要原因。从外部来看,主要原因是来自外部的竞争压力和影响不断加大,其他地区区位条件的改善,以及其他地区的重大技术创新。从区域生命周期来看,老工业基地问题的出现是不可避免的。老工业基地停滞或倒退的内外原因都源于一个词,即“老”。所谓“老”,是指老工业基地工业化起步比较早,在辉煌时期感觉不到外部竞争压力和内部路径问题。然而,随着外部环境的变化,其一度拥有的地位被其他地区所取代,陷入了重大工业衰退的恶性循环——大量人员,尤其是技术人员外流。要解决老工业基地振兴问题,关键不在于寻找比较优势,识别区域内的要素禀赋优势,而在于从大区域乃至全国乃至全世界的环境变化中寻找有利的发展机遇,重新规划自身的发展方向。受传统比较优势理论的制约,老工业基地很难找到好的解药。如果要用一种理论来分析吉林这个老工业基地集中的地区的发展,竞争优势理论和绝对优势理论比比较优势理论更合适。
与其他非老工业基地区相比,老工业基地区的基本特征是两者在长度上互见。一方面,它在辉煌时期对其他地区的压倒性优势已经丧失,发达地区对落后地区没有全面的领先优势,因此不可能用比较优势理论来确定其发展方向;另一方面,虽然老工业基地已经失去了昔日的辉煌,但长期工业化积累的遗产仍然存在,老龄化是一个问题,而不是一个问题,或者不是整个吉林省或东北地区都是老工业基地,不像一个落后地区,它在工业发展领域也不是没有它的优点,各地区之间也有缺点和长处,所以用绝对优势理论来分析它的发展方向和定位是合适的;此外,老工业基地的普遍衰落并不否认它在一些领域仍有一定的竞争优势,这是其振兴的火种。因此,用竞争优势理论来分析其重新出现的起点和行动路线图是可取的。到目前为止,对于哪个理论适合分析老工业基地的问题,答案已经很清楚了。
《吉林报告摘要》第二页明确指出:“根据林毅夫教授倡导的新界沟理论,解决东北问题的根本出路在于从“违反比较优势赶超战略”向“遵循比较优势发展战略”的转变。”事实上,吉林等老工业基地不可能在辉煌时期提出赶超战略,更谈不上在衰退后赶超。此外,在理论上,比较优势理论不适用于老工业基地。因此,用新街沟的分析框架来研究吉林省的发展方向、思路和政策是有争议的。
2.经济结构是东北衰退的症结吗?
经济结构问题是所有问题领域(包括落后地区、扩大地区和萧条地区)的共同问题,这不是老工业基地独有的问题。经济结构问题只是老龄化的一种表现,而不是衰退的症结。
《吉林报告》报告摘要第2-3页介绍了以下研究思路:
“本课题旨在运用新界说对包括吉林省在内的东北地区的发展进程进行梳理,探究东北现象的根源,第一轮国家东北振兴战略和政策的得失,系统深入地研究吉林省经济增长的潜力和挖掘潜力所面临的挑战,找出吉林省经济结构的不足和优势,并详细运用新界说方法进行“优势互补”。在全球和国家经济结构发生巨大变化的趋势下,挖掘吉林省未来可持续转型升级的增长潜力,识别符合潜在比较优势的产业体系,根据吉林省资源禀赋支撑条件叠加最具竞争力的产业集群,重点关注促进这些产业集群增长的关键政策平台驱动因素,确定转型升级路径。 制约因素和当前的重大突破及其政策把握,梳理吉林省各市州如何才能充分发挥转型升级的比较优势,同时总结我国典型地区的典型做法,以供借鉴和振兴发展。”
老工业基地衰退的根本原因是“老”,不合理的经济结构只是老的表现。此外,经济增长放缓甚至负增长、严重失业和人口大规模外流都是旧时代的表现。至于老年人生病的原因,不同老工业基地的具体原因并不完全相同。以资源为基础的老工业基地之所以老弱病残,主要原因是经过长期发展,当地资源枯竭,产业难以延续;旧的制造业基地之所以陈旧和病态,主要是因为它长期不改变生产技术和产品品种,并因强大的外部竞争而走向破产。“老年”引发的问题类似于人们在暮年后患上的各种老年病,因此很难治愈。不同的是,人老了就不可能恢复活力,但当这个地区老了,昔日的辉煌就可以恢复。
就吉林所在的东北地区而言,经济结构不是振兴的关键所在。根据我对许多国家抑郁症区域管理的研究,最引人注目的抑郁症是技术人员的大量外流。技术人员流失的原因很简单。由于老工业基地的工业衰退,技术员在当地找不到合适的工作,所以他们不得不离开家乡去谋生。此外,振兴老工业基地的政策也将加剧人口流失问题,即转移就业和再培训。例如,由于煤炭开采在最初的煤炭城市已经枯竭,有必要对煤矿工人进行转移和再培训。经过培训获得技能的工人可能不会在当地重新就业,其中一些人可能会选择离家出走,到待遇较好的发达地区工作。技术人员的流失导致老工业基地大量出血,而优化经济结构的是空.技术人员都走了,谁来支持新产业的发展?因此,防止人口损失,特别是技术人员的损失,比在经济结构中“弥补彼此的优势”更为关键。留住技术人才是扬长避短的前提。
对于吉林这个老工业基地来说,寻找振兴的良方需要认真的swot分析,这是区域经济研究的一般规律。其中,优势和劣势侧重于内部分析,而机遇和威胁必须侧重于外部分析。必须说,林教授提出的“双轨六步法”(giff)不适合分析区域发展的不足。原因在于,这种分析方法主要强调对微观企业水平和区域禀赋的分析,而确定区域发展方向是一种战略分析,需要在超出区域本身地理边界的大规模区域空进行。虽然区域发展战略的合理设计重视区域内的要素禀赋,但对外部机会的把握比对内部禀赋的分析更为重要。我曾经提出一种观点:在一般哲学意义上,“内因是根本,外因是条件”,但在确定区域发展的方向和思路时,内因是条件,外因是根本。国内外许多案例可以用来证明这一观点的合理性。为了节省空间,这里只是波多黎各的一个例子。作为美国的附属国,波多黎各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非常贫穷,这与高度发达的美国形成鲜明对比。著名学者艾萨德设计的波多黎各发展方向是石化工业,波多黎各通过实施这一计划彻底摆脱了贫困和落后。根据当时的内部条件,波多黎各没有任何发展石化工业的禀赋和条件,没有原料(石油),没有石化产品市场(当地人因为贫穷而不需要石化产品),甚至石化工业的技术和人才也更少。这一发展方向是根据外部环境的变化而不是内部的缺陷来决定的。根据后来被证明是合理的一些区域发展的研究和分析,合理和科学的区域发展战略规划往往侧重于研究区域外的机遇和挑战,而从区域内讨论区域发展的分析常规已经过时。
《吉林报告》没有完全忽视地区比较,但它有明显的缺陷。例如,第3章第2节的标题“为什么湖北省和重庆市在同一发展阶段的经济增长能保持在8%以上?”有明显的问题。吉林省与湖北省和重庆市处于同一发展水平是不正确的。判断一个地区的发展阶段有三个关键标准,即人均经济发展水平、经济结构水平和城市化水平。从这三个方面来看,位于中国东北的吉林、位于中国中部的湖北和位于中国西部的重庆处于不同的发展阶段。重庆虽然是直辖市,但城市化水平远低于吉林省和湖北省。
要分析吉林省发展的症结,就必须分析它为什么老、在哪里老,包括内因和外因。要找到吉林省的发展方向,必须从战略优势的角度分析外部机遇和威胁。
3.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需要什么样的“药方”?
《吉林报告》最关键的是确定其发展方向。报告摘要第13页总结了研究的核心操作建议:
“五万亿元产业集群谱系叠加引领吉林省未来经济结构转型升级——大型农业产业集群、大型健康产业集群、现代纺织产业集群、现代装备产业集群和以新能源、新材料、新一代信息技术为核心的集成产业集群”。
对于治疗吉林省老年病的药方,怀疑论者主要针对“五万亿产业集群谱系”和“现代纺织产业集群”。
这份报告没有给出关于万亿美元规模问题的明确论点,也没有具体说明它指的是总产值还是增加值。因此,有人怀疑这个万亿美元的产业集群能否建立。
现代纺织产业集群是最受质疑的。有人甚至认为规划吉林发展纺织工业会把吉林带入一个火坑。在具体的讨论中,必须明确纺织工业的内涵和外延。对纺织工业有广义和狭义两种理解。广义的纺织工业是指生产消费资料的工业部门,包括纺织、食品、造纸、医药、日用消费品生产等行业,而狭义的纺织工业是指纺织工业,包括棉纺织、毛纺织、丝绸纺织、麻纺和化纤纺织。如果从广义上理解,“被带进火坑”的理论过于激进;如果从狭义上理解,这种批评并非没有道理。
从广义上来说,纺织行业中的大多数行业都属于低附加值的夕阳产业,吉林省在发展纺织行业方面没有明显的优势。以纺织行业为例,吉林省的棉花、羊毛或羊绒、丝绸、大麻、化纤等原料没有优势,在产品品牌上也没有明显的优势。关于吉林应该承接纺织业的建议显然是有问题的。当然,《吉林报告》中讨论的纺织工业不仅包括纺织工业,还包括其他工业,但这些工业都有一些共同的特点:附加值低、劳动密集型和技术含量低。这些产业的发展是否有利于吉林省经济结构的优化值得怀疑。2015年,吉林省总人口为2753万,而河北省和湖北省同面积总人口分别为7425万和5852万(数据来自国家统计局官方网站,年末总人口为常住人口)。简单的比较表明,人口密度低的吉林省没有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的优势。
纵观整个研究报告,选择五个产业集群的结论缺乏严格的规范性论证,这是受到质疑的主要原因。我没有详细研究过吉林的工业发展,所以我无法猜测它未来的工业发展方向,但我可以从专业的角度提供一个分析的常规。首先,要大规模分析空发展环境的变化,找出规划期内吉林省有利的发展机遇,进而分析将这一机遇转化为当地产业发展方向的可能性;其次,有必要对区域核心竞争力进行分析,通过专业分析找出吉林省的核心竞争力,从而围绕核心竞争力设计合理的产业体系;第三,要对比分析国内外拟发展产业的发展条件和潜力,找出吉林省拟发展产业的优势和劣势,形成具体的行动策略;最后,评价了拟建产业对该省的总体影响,包括经济增长乘数效应、就业效应和环境效应。
总体而言,《吉林报告》是一个庞大的系统,数据丰富,分析框架新颖,分析结论和操作建议独特,值得肯定。这份报告显然不同于一般区域发展研究的常规,它采用了一个分析区域问题的新框架。它是否值得肯定还有待验证。
这份报告还在修订和完善的过程中,所以我提出了几个具体的修改意见供研究小组参考。首先,报告第25页图2.5中有两个严重的问题:第一,中国地图缺少南海诸岛;其次,地图底图用于将西藏南部和阿克赛钦划分为印度,这是中国不承认的。以林教授团队的名义发布这样一幅地图将是一个严重的政治错误。目前,中印关系紧张时,尤其不能出现这种明显的错误;第二,在《报告摘要》第18页,“五大产业集群的五万亿规模”显然是错误的,五大五万亿应该是五万亿;第三,所有excel图表都缺少横轴和纵轴名称,这是不规范的;第四,有一些不恰当的表达。在《报告摘要》的第二页,“一个字变得尴尬”是一个错误的成语,应该是“一个字变得尴尬”,而在第19页,“吉林振兴发展,就更不用说了!”一句话非常不精确。从全球角度看,振兴贫困地区是一个漫长而艰巨的过程,不可能一蹴而就。第44页第3.3.2小节“如何在吉林省经济结构转型升级中“弥补不足”和“促进不足”的说法,显然是错误的;第五,图表数据的来源显示,有些句子以句号结尾,有些句子以句号结尾。此外,报告正文在表述和输入方面仍有一些错误,这里不一一指出。
由于这份报告在网上引起了热烈的讨论,而且讨论是关于我专业范围内的研究,所以我冒昧地写下以上意见。这三个方面的讨论纯粹是个人的。如果林毅夫教授的团队有不同意见,欢迎您提出批评和纠正,也欢迎区域经济学领域的同事提出纠正。最后,衷心希望经过修订和完善的《吉林报告》能对吉林省未来的振兴起到积极的指导作用。我衷心希望吉林省早日走出老龄化困境,为振兴中国乃至世界老工业基地树立一个好榜样。
来自金融部门金融渠道的作品都是有版权的作品,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任何媒体转载,否则将被视为侵权!
标题:张可云:新结构经济学适用于分析老工业基地问题吗?
地址:http://www.qdpdly.cn/qdxw/12164.html
免责声明:青岛新闻网是一家综合的新闻资讯门户网站,部分内容来自于网络,不为其真实性负责,只为传播网络信息为目的,非商业用途,如有异议请及时联系btr2031@163.com,青岛新闻网将予以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