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青岛新闻信息网”,我们每天实时更新播放与青岛相关的重要新闻、城市公益宣传标语和天气预报以及经济信息、生活资讯等资讯,是世界了解青岛、青岛走进世界的一个重要窗口。

主页 > 青岛新闻 > 内蒙古官井村:靠“砍树”致了富

内蒙古官井村:靠“砍树”致了富

来源:青岛新闻网作者:秦道更新时间:2020-09-22 16:33:02阅读:

本篇文章1196字,读完约3分钟

经过处理,库布齐沙漠呈现出森林和动物粪便的新景象。白晚香

我听说内蒙古达拉特旗中和溪镇关静村靠“砍树致富”,所以记者就去找了。

这是库布齐沙漠南缘的一个小村庄。村主任陈军(音译)说,很久以前,每家每户都没有院墙,只是为了减少流沙的堆积。但是没有墙壁,流沙会直接封住门。金莎退休时,村子里只剩下365人,1108人。沙漠中的观察者梦想种植一片森林。

内蒙古官井村:靠“砍树”致了富

面对“为什么砍树”的问题,村党支部书记周瑜带领记者在沙海巡逻。远处黄沙漫漫,但在村庄周围,沙柳婆娑如屏障,牢牢“锁住”库布齐沙漠。"这个村子有33万亩耕地,但村民可以种20万亩柳树。"周瑜解开了谜团,“沙柳属于‘平茬复壮’植物,三年后会生长茂盛,但会死在参差不齐的残茬里。”过去,从平茬上下来的沙柳被用作木柴,但现在它被用作苗木。村民们砍树比种植庄稼更有活力。“。

内蒙古官井村:靠“砍树”致了富

“我家种了1100亩柳树,卖树苗和接受公益林补贴的林业收入超过了农牧业收入。”村民齐三润(Qi Sanrun)领着我们走出村子,指着远处一栋孤零零的房子,表达了他对这位拓荒者的钦佩。“一包产品一送到家里,第一个种树的人‘高琳达’就把家安在了沙窝子。79岁的老人仍然继续种植沙柳。

内蒙古官井村:靠“砍树”致了富

“高林达”的真名是郜林树。三十年前,郜林树首先在沙漠中种草,种植蒿籽,然后驾驶牛车到25公里外的湿地去挖芦苇根,把它们拉回来,剪成结,然后用犁把它们覆盖在沙子里。果不其然,在那些日子里,蒿籽存活了,芦苇存活了,在最初的长黄沙上出现了一片片绿草。一年后,他在离村子4.5英里的沙格梁上种植了500英亩沙柳和120英亩杨树。连续九年,高林树带领全家人在沙海中奋战,每年植树500多亩。树木存活下来后,它们逐渐深入沙漠。现在,他已经种植了近5000亩森林,不仅起到了防治荒漠化的作用,而且取得了丰富的经济效益。将沙柳的残茬整平后,除了自己使用苗木外,沙柳每年还可以对外出售,沙柳一年的收入最多可达18万元。“关静村‘砍树致富’,人均收入超过1万元。因此,人们称郜林树为‘高林大’,以示尊敬。”陈说:

内蒙古官井村:靠“砍树”致了富

2013年,关静村成立了内蒙古自治区第一个林业合作社——“绿森园林业专业合作社”,将65个种植沙柳的家庭全部纳入旗下。在内部,村里的贫困家庭被指定为“砍树”指标。中和西镇镇长薛海林对记者说:“每年枯水期,当地一天的工作价值是150元。40多天后,收入可以增加6000元左右。这是准确摆脱贫困的一个非常方便的方法。对外,联系市场,通过电子商务平台发布种苗供应信息。

内蒙古官井村:靠“砍树”致了富

“去年3月,福建回族萧也从我们村订购了60万棵柳树苗,并在腾格里沙漠进行绿化。”绿森园林业专业合作社主席周瑜说:“她还用手机发了一些幼苗成长的照片,让全村的人都很开心。”今年,他们又预订了50万家工厂,并提前付款。”

内蒙古官井村:靠“砍树”致了富

过去,它被黄沙赶出家园,但现在它向其他沙漠地区输出“绿色”。通过这种方式,关京真的通过砍树致富了。(经济日报记者陈力)

标题:内蒙古官井村:靠“砍树”致了富

地址:http://www.qdpdly.cn/qdxw/12605.html

免责声明:青岛新闻网是一家综合的新闻资讯门户网站,部分内容来自于网络,不为其真实性负责,只为传播网络信息为目的,非商业用途,如有异议请及时联系btr2031@163.com,青岛新闻网将予以删除。

青岛新闻网介绍

青岛新闻信息网于1998年7月份创刊,具有访问量高、技术力量雄厚、访问快捷、安全性高、原创内容多、应用创新多等优势,以“权威、准确、实用”的特色,主要为网民提供青岛新闻、社区、房产、汽车、旅游、健康、婚嫁、电子商务、无线增值等实用青岛新闻,是海外读者、媒体和商业网站转载、获取、了解青岛信息的重要渠道,也是青岛市各类外语宣传信息的集汇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