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水无心响白云”
本篇文章1167字,读完约3分钟
据记载,古代有一副趵突泉的对联,下联是“流水无心响白云”。简而言之,一幅充满精神和韵律的生动画面是通过动静结合来描绘的。
深埋在地表下的暗流汇聚,无声地积聚强大的动能,最终冲破裂缝,喷出地表;泉水日夜不倦,日夜涌动,终于让春天延续,发出悦耳的声音。泉水顺应潮流,看似无意,但它创造了一个美丽的自然景观,这是惊人的。我不禁认为这对于推动贫困地区脱贫也是很有启发性的。
随着扶贫工作进入冲刺阶段,深层贫困地区成为扶贫的“硬骨头”。“战胜贫困不是一蹴而就的,不能一下子就解决”。对于扶贫干部来说,没有固定的模式可以照搬,也没有捷径可以绕过贫困地区的扶贫工作。就像泉水一样,我们可以通过静静地积蓄能量,巩固内部力量,准确地挖掘基层土壤中造成贫困和困苦的关键因素,找到突破发展瓶颈的方法。
纸花怕雨。努力工作和努力扶贫不能容忍任何幻想。现实中,一些扶贫干部没有在群众中“扎根”,闭门从事“文字扶贫”和“表格扶贫”,导致扶贫“悬空堵”;有些人重成绩轻潜力,把资源集中在“盖大房子”和“堆盆景”上,把扶贫变成“花瓶”;有些人急功近利,心态不好,把扶贫当成了“副业”。如果把扶贫变成一篇肤浅的文章,不仅很难取得实际效果,而且会损害党员干部在群众心中的形象。
“那些对国家有益的人,当他们遇到人民,如他们的父母的儿子和兄弟的兄弟,哀悼他们的饥饿和寒冷,看到他们的痛苦和悲伤。”扶贫工作不仅体现了职业观,也体现了群众观。当时的“扶贫司令”彭楚铮,带着“扔出命根子,还能除贫”的信念,一个冬天走了5000公里,穿了5双胶鞋,拄了17根拐杖,走访了900多户人家。在摆脱贫困的舞台上,不可避免地会导致不理解或不信任的感觉。只有摒弃功利主义的心态,真正清醒地思考“我是谁,我依靠谁,为谁服务”,才能消除误解,消除疑虑,增进理解。摆脱贫困和克服困难不是一天的工作。只有“真正下沉,投身于农村工作,与群众一道工作”,才能凝聚克服困难的强大力量和不竭动力。
古人说:“劝你不要刻顽石,路上的人群就像一座纪念碑。”金杯和银杯不如普通人的名声好(603883,临床股票)。扶贫效果的关键是看普通人的实际感受,不管这些数字有多迷人,也不管干部们如何评价它们。这是检验脱贫成效的基本标准。深入群众,扎根基层,始终着眼于贫困人口的实惠感和幸福感,以务实的精神推进扶贫工作,把“贫困的根”拉长一点,使深贫困地区的扶贫工作达到“流水不响白云”的状态。
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的报告强调“要坚持扶贫攻坚”,强调“脱贫致富”。今天,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美好愿景即将到来,征服贫困堡垒的“冲锋”已经打响。站在扶贫的第一线,建立起对人民的感情,表达创业的激情,思考人民群众的疾苦,促进人民的发展,我们最终将在地球上书写一个不平凡的篇章。
人民日报(2017年10月30日05版)
标题:“流水无心响白云”
地址:http://www.qdpdly.cn/qdxw/15221.html
免责声明:青岛新闻网是一家综合的新闻资讯门户网站,部分内容来自于网络,不为其真实性负责,只为传播网络信息为目的,非商业用途,如有异议请及时联系btr2031@163.com,青岛新闻网将予以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