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亲历手机扣费乱象 连续遭遇三大“坑”:被“低消”、系统乱、投诉难
本篇文章1985字,读完约5分钟
新华社呼和浩特11月26日电:记者经历了手机扣款的混乱,接连遭遇“低消费”、“体制混乱”、“投诉难”三大“陷井”
新华社“中国网”记者邹玉普
旧号码莫名其妙地“减少”了近一年,新号码在使用前被迫支付了几次。经过一个月十多次沟通,不仅投诉失败,而且付款记录也很奇怪,而且“丢失”...没有记者的亲身经历,很难想象中国联通呼和浩特合作营业厅手机扣款的混乱是如此惊人。据中国网讯记者调查,合作营业厅的“低消费”等刁钻行为绝不是个案,消费者在维权过程中可以轻松摆脱“陷井”。
被“低消费”吞噬是没有商量余地的
由于工作需要,记者在三大电信运营商办理了手机号码,但不常用的联通卡消费最多,平均每月产生200多元。10月26日,记者来到中国联通呼和浩特市中山东路营业厅,准备更换套餐以降低电话费。结果,发现了一个“秘密”。
据记者查询,联通手机号码原来每月固定套餐为166元,除了记者同意处理的联通小秘书和酷狗音乐套餐共12元外,从今年1月起,后台最低消费调整为每月215元。这意味着即使这个号码没有被使用,每月215元的电话费也必须扣除。
“这种‘低消费’实在是太欺骗人了。”营业厅的工作人员私下表示,“低消费”很有可能会由合作营业厅私下处理,他们也遇到过很多类似情况的消费者。在工作人员的建议下,记者打电话给客户服务部投诉。
11月24日,一位姓刘的工作人员给记者回了电话。她说,根据计算,今年前10个月,记者因“低消费”被从37元的电话费中扣除。记者立即对这一说法提出质疑。随后,她立即改了口说:“以前的解释是错误的。一个月37元,总共370元钱。”
"在这方面,我们收到了相当多的投诉。"此外,他们还回访了客户服务部,并坦率地告诉记者,他们认为发起人大多是合作营业厅。
为什么话费套餐的最低消费档次会在消费者不知情的情况下提高?为什么合作营业厅会这样做?面对记者的这些担忧,联通的返岗员工没有回答。
做一张新卡已经被“坑”了
上述营业厅的工作人员表示,即使取消“低消费”业务,记者的手机卡也不能马上换成几个更划算的新套餐。"只有一个新数字才能解决这个问题。"
考虑到我不知道客服人员承诺的“370元多收费”什么时候会到,为了尽快使用联通号码,记者决定先弄张新卡“重新开始”,然后慢慢解决以前号码存在的问题。
在工作人员的推荐下,记者支付了100元的电话费,得到了一张新卡,据说可以使用“无限流量”。"这张卡可以从下个月开始使用."工作人员说。
为了与旧卡“决裂”,结清欠款,10月27日,根据欠款短信,记者通过三家网店将230元的电话费存入旧卡。然后满心欢喜地等待“无限交通”时代的到来。然而,直到11月3日,新卡才被打开。
经过多次波折,记者通过客服找到了最初处理卡片的工作人员。该工作人员说:“未能打开新卡可能与旧卡仍然拖欠有关。”然而,令人费解的是,在这个时候,记者手中的旧卡,这是千疮百孔的"低消费",可以正常使用,并没有收到任何拖欠通知。
"旧卡刚付了230元的电话费,怎么还能还呢?"针对记者的疑问,几位客服人员表示,系统中没有找到记者10月27日的付款记录。然而,三家充值网上商店的客服给了记者截图,确认电话费已经记入他们的账户。对此,一些联通员工认为,“这可能是体制原因造成的。”
经过几次谈判,给记者发新卡的工作人员变得不耐烦了。她说如果记者对新卡不满意,他可以立即归还。然而,新卡已经生效,之前购买新卡支付的100元电话费不能退还。
因为我们不忍心让新卡开100元钱,无奈之下,记者于11月4日开始给新卡充值。直到250元的电话费被收取,新卡才终于有所动作。
自从发现“低价”嫌疑人后,记者已经收取了约一周的580元电话费,但由于“低价”在过去十个月中造成的超额扣款一直没有退还。11月5日,记者来不及使用的“无限流量”新卡再次收到“温馨提示”:您的可用额度已不足50元,请尽快续费
维护权利的道路崎岖不平
自从发现这是“低成本”后,记者们开始了捍卫自己权利的漫长旅程。10月27日,一位自称为“联通员工”的女士打来电话,承诺尽快退还“低消费”造成的额外费用,但未兑现。
在过去的一个月里,记者已经和中国联通的员工沟通了十多次,问题都没有解决。联通客服人员表示,记者报道的问题不能由同一个部门解决,建议记者分开寻找。
记者说,他在早期阶段就像一个“球”被踢来踢去,他没有精力去花。他能帮助反映情况并处理一次,但他总是得到一个否定的回答吗?
“如果你真的解决不了,你可以向中国联通总部投诉。”在联通工作人员的“指导”下,11月24日,记者拨打了联通总部的投诉电话,总部客服人员当场将电话号码转给了联通内蒙古分公司,内蒙古分公司最终将投诉转回呼和浩特分公司。
“你的上诉是什么?”电话的另一端,客服人员甜美的声音再次响起。绕了一圈,事情似乎又回到了原点。
标题:记者亲历手机扣费乱象 连续遭遇三大“坑”:被“低消”、系统乱、投诉难
地址:http://www.qdpdly.cn/qdxw/16192.html
免责声明:青岛新闻网是一家综合的新闻资讯门户网站,部分内容来自于网络,不为其真实性负责,只为传播网络信息为目的,非商业用途,如有异议请及时联系btr2031@163.com,青岛新闻网将予以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