洋山港向智慧绿色港口转型
本篇文章1624字,读完约4分钟
12月10日,世界上最大的单个自动化码头——上海洋山深水港四期码头试运行。
据上海国际港口集团相关负责人介绍,洋山港区四期总占地面积223万平方米,采用全自动化集装箱码头建设方案。整个项目由5个5万吨级集装箱泊位和2个7万吨级集装箱泊位组成,海岸线长2770米。初期设计年吞吐能力为400万标准箱,长期为630万标准箱。
自动化码头的建成和试生产为巩固上海港作为世界货物吞吐量第一的地位提供了很大的帮助。据业内专家介绍,这表明上海港的发展已经突破了传统模式,转变为智能港和绿色港。
全自动化规模居世界首位
20世纪90年代中期,面对国际集装箱运输大型化、作业联盟化、运输干线网络化的发展趋势,党中央、国务院制定了建设上海国际航运中心的战略规划,并启动了洋山深水港区的选址工作。经过10年的示范和建设,洋山深水港区于2005年正式开放。随着二期和三期工程的继续建设,洋山深水港区已成为世界级的现代化集装箱港区,累计集装箱吞吐量超过1.4亿标准箱,占上海港的40%以上,有力地推动了上海港集装箱吞吐量在2010年居世界第一,并持续至今。
近年来,上海港的门户地位日益突出,集装箱业务规模不断提升。为了更好地服务于区域经济发展和新一轮对外开放,洋山港区四期工程于2014年12月23日全面启动。
据介绍,整个码头装卸作业采用“遥控双小车集装箱码头桥(qc)+自动导向运输车(agv)+遥控轨道龙门起重机(armg)”的装卸生产方案,并采用世界上首台双箱型起重机轨道起重机作业模式,实现了港口生产作业的“零排放”。司机可以通过远程控制台轻松控制位于工作现场舒适办公室的装卸机械。丰富的设备类型带来了多样化的交互模式,大大增强了现场作业的机动性和灵活性。
值得一提的是,洋山港四期码头运营的所有核心技术均已国产化,为自动化码头技术的推广和出口奠定了基础。上海国际港口集团自主开发的全自动码头智能生产管理控制系统(tos系统)是这个全新码头的“大脑”。Tos系统覆盖自动化码头的所有业务环节,连接上海港主要数据信息平台,提供智能生产计划模块、实时作业调度系统和自动监控调整过程控制系统。洋山港四期使用的自动装卸设备购自上海振华重工有限公司,拟投入生产的10台桥式起重机依靠先进的船型扫描系统(spss),在自动化操作过程中可以“轻松处理”。Agv采用当今最前沿的技术,可以在繁忙的码头现场自由穿梭,通过精确定位准确到达指定的停车位置。
“智能监控”服务“智能终端”
在洋山港四期自动码头西侧,记者看到一辆标有“中国海关”字样的白色卡车停在这里,这辆海关监管卡车可以通过延长其展示臂来设置一个检测门。无人驾驶自动导航卡从检查门下通过,就像一个全身ct。容器里的东西一目了然,整个检查过程不到15秒。“车不必停下来。打扫完这里,就开车到院子里。智能终端支持海关智能监管模式,进一步缩短货物在港区停留的时间。”上海山海关四大物流监管部门负责人徐波表示,海关建立的“智能监管模式”符合洋山深水港四期工程的自动化码头。
按照以前传统的码头作业模式,企业接到海关检查指令后,需要先去港口主管部门安排检查计划,然后将箱子吊至检查现场,涉及环节多,耗时长。全自动码头启动并采用智能监管模式后,前期缩短为卸货环节,卸货后的货物由自动导航车按照预定路线直接运送到检验现场。
据了解,为全力支持洋山深水港四期建设,满足码头“自动化”和“全封闭”的特点,洋山海关积极建立“验放自动化、远程监控、零等待通关、物流零干扰”的智能监管模式,不仅支持无人值守自动化码头的高效运行,而且最大限度地提高了通关速度。
除了现场检查,智能监管也体现在大数据系统中。海关将检查模块嵌入终端操作管理系统。在集装箱到达码头之前,海关已经掌握了其物流信息并提前做出了风险判断。通过减少对低风险货物的干预,进一步提高了通关效率。未来,上海还将建立一个符合最高国际标准的自由贸易港,洋山四期工程有望纳入其中。
标题:洋山港向智慧绿色港口转型
地址:http://www.qdpdly.cn/qdxw/16755.html
免责声明:青岛新闻网是一家综合的新闻资讯门户网站,部分内容来自于网络,不为其真实性负责,只为传播网络信息为目的,非商业用途,如有异议请及时联系btr2031@163.com,青岛新闻网将予以删除。
下一篇:全球航空货运第四季度开局强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