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银协潘光伟:普惠金融不是慈善和救济 而是提升“造血”功能
本篇文章886字,读完约2分钟
中国证券报(记者刘飞)截至2017年6月底,全国银行业金融机构涉农贷款余额为30万亿元,占全部贷款余额的25.2%,同比增长9.9%,其中农民贷款余额为7.7万亿元,同比增长15.2%。小微企业贷款余额28.6万亿元,同比增长14.7%,占贷款总额的25%。中国银行协会专职副会长潘光伟22日在2017中国普惠金融国际论坛上披露了这些数据。
具体来说,中国银行(601988)有2038.4亿元的扶贫小额信贷余额,支持486.1万贫困家庭办卡。农村基本金融服务覆盖544,300个行政村,覆盖率达97.3%,银行网点达96%,基本实现了乡镇有机构、村有服务的目标。
但是,银行业推进普惠金融仍存在一些困难和障碍,可持续性面临挑战。包括关键客户面临的信息缺失、信用缺失、担保缺失等融资障碍、信用信息分散分布、外部风险分担、补偿机制不完善以及金融消费者长期积累的刚性支付观念的影响。
针对上述困难和问题,以及下一步如何推进普惠金融的发展,潘光伟提出了三点建议和看法:一是坚持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协调和平衡,确保普惠金融的可持续发展。
普惠金融不是慈善和救济,而是帮助受益群体改善造血功能。潘光伟表示,只有坚持商业可持续性原则,建立完善的激励约束机制,才能确保普惠金融的可持续发展,路越长,越稳定。
第二,加强法制和基础设施建设,优化普惠金融发展的外部环境。普惠金融的发展涉及多个部门、行业和领域,是一个系统工程。要发挥社会各部门、各行业、各领域的联动作用,而不是单纯依靠金融机构。潘光伟认为,特别要注意优化企业融资结构体系,构建支持中小企业发展的金融链条。
包括在企业初期发挥vc、pe等早期干预基金的作用;充分发挥政府风险投资引导基金的作用,建立中小企业融资担保体系和风险补偿机制;发挥信用信息共享平台作用,建立和完善普惠金融信用信息系统;探索科技创新模式提高服务效率。
第三,加大扶贫支持力度,改善普惠金融服务。包括优化农村金融服务、促进机构下沉、服务覆盖面广和新技术突破;探索两权抵押试点模式,用金融手段盘活农村沉睡资产;充分发挥各金融机构的造血功能,实现优势互补。
标题:中银协潘光伟:普惠金融不是慈善和救济 而是提升“造血”功能
地址:http://www.qdpdly.cn/qdxw/13325.html
免责声明:青岛新闻网是一家综合的新闻资讯门户网站,部分内容来自于网络,不为其真实性负责,只为传播网络信息为目的,非商业用途,如有异议请及时联系btr2031@163.com,青岛新闻网将予以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