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地]青岛日报聚焦
本篇文章4487字,读完约11分钟
青岛日报,11月5日,第4版
在“开放”的大逻辑中,激活每个人、每个要素的内在动力,增强城市管理的系统性、整体性和协同性
“城市管理为所有人”:让所有人“诗意地生活”在青岛
青岛城管以市民为主角,以开放的场景和科技赋予公司权力,让城市运行更安全有序
每个城市都是一个生命体。不同的快速开发周期需要不同的治理方法和手段。可以说,城市管理水平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了城市的快速发展水平。
如果城市管理好,社会就能稳定,经济就能快速发展。现在的青岛,紧紧抓住一系列国家战术叠加的大好机遇,历史地站在中国新一轮更高水平开放的最前沿,处于一个全新的生命周期。相应地,青岛在提升城市管理能力和水平方面也需要探索一种全新的模式,这种模式符合城市的角色定位,与城市的快速发展周期产生共鸣。
“住在人民城市的人是盖的,人民城市就是人民。”在青岛,以人为本的城市管理模式正在谱写新的篇章。这不仅是对上海、深圳等先进城市的需求,也是青岛自身快速发展的需求。“全民城管”背后其实是“开门经营城管”的开放逻辑:公民成为城管的主角,让公司打开局面,用科技赋予城管权力,城管要以“开放”的态度实现从工作方式到思维方式的转变。
在“开放”的大逻辑下,如何打破部门和领域之间的“新闻岛”和“数据壁垒”,增强城管的系统性、整体性和协同性,城管部门也开始了“破冰”之旅。
公民参与,
城市管理的大门越来越大
城市的主体是人,公民既是法官又是参与者。让城市更加精致、便捷、温馨,让每个人都能诗意地生活在城市里,是城市建设和快速发展的应有之义。
从今年7月29日开始,“周三问城管”活动吸引了更多青岛市民的关注。城管部门承诺市民“开门经营城管”,“随时提出意见,谈想法,有不满大胆发言”。业务部门的主管依次出现,成为“经营者”,根据自己的行业听取公众的需求,邀请市民亲临城管现场,与城管从业人员面对面交流,推动城管行业热点、难点、痛点问题的快速处理和处置。
“周三问城管”活动充分体现了青岛市民参与城管的热情。
“没想到公众参与城管的热情这么高,大大超出了我们的预期。”12319服务热线服务中心主任郭晓峰表示,活动期间,热线共接到352个公众电话,同比分别增长53%和55%。公众反映养狗问题的电话数量也大幅增加,同比增长1533.33%,环比增长206.25%。截至10月21日,“周三问城管”活动已举办12次,重点是“文明养狗”、“燃气服务”、“违法建筑管理”、“噪声污染”、“浴场管理”、“小广告管理”、“垃圾分类与环境”。健康管理、“餐厨垃圾和生活垃圾处置管理”、“园林绿化执法”、“市政公共执法”等公众关心的话题一直在网上收听和场外活动
相对于公众强烈反映的施工现场运输无手续、建筑垃圾运输车辆带泥上路泄漏污染等问题,市城管局积极对接平台科技公司,建设完成青岛智能建筑垃圾监管平台。图为建筑垃圾运输车辆离开施工现场前的清理情况。
城管部门“开门办城管”的诚意,不仅体现在“周三问城管”的活动中,也体现在与市民频繁的线上线下互动中。
青岛城管微信公众平台,菜单第一栏是“城管为民”。点击“城市全民管理”一栏中的问题报告,发送问题照片。系统可以自动定位问题坐标,将问题直接推送到青岛数字城管平台进行流转和解决,查询流转流程和处置进度。一个小栏目进一步推动城市管理模式从“单一被动”向“广泛参与”、“多重效能”的转变,推动共建、治理、共享新格局的形成。今年9月推出的微信小程序“点亮青岛”,已经成为群众参与城管综合行政执法的平台。从城管存在的问题,到全市便民摊点的选址,到城管的“金点子”,生活垃圾的分类查询,为了搭建越来越多的市民参与城管的平台,城管部门可谓“绞尽脑汁”。
青岛首次举办综合执法体系“公众开放日”。图为在李沧区综合行政执法局办公大厅普法长廊开设的学生“法律讲堂”。
为了改善城管行业政府部门单枪匹马、缺乏公众参与的局面,青岛市城管办在全市7个区8条街道120个社区探索实施了“三龙一站”,即路段长度、楼长、区片长度、城管服务站的经营模式。通过建立建设总统包点、路段长包线、区片长包和城市治理服务站的协调业务结构,逐步形成以基层党建为导向。社区治理模式涉及物业公司、社区单位、社会组织、公民等。使“陌生人社会”成为“熟人社会”,努力在基层发现和处理问题,从而形成问题处理的“微循环”。
公民参与城管的效果正在逐步显现:据不完全统计,“周三问城管”共受理384个问题,完成率达到95.92%;“全国城管”栏目累计收到群众投诉18.5万余件,群众满意度高达98%;在城市试点街道设立了157个城市治理服务站,有157名服务站主任、205个路段、260个区段和957名大楼负责人。共发现101,994个问题,并敦促处理101,194个案件。市政府服务热线的城管投诉同比下降31.26%。
正如市城管局局长周珂所说,城管部门不仅是城市管理的管家,也是市民的办事员。城管从业者面临着影响人们幸福感和收获感的“大事小事”。“处理群众反映的问题,态度是否诚恳,政策解释是否到位,问题处理是否彻底,都影响到公民的满意度。我们创新推出了‘周三问城管’活动,让局长充当操作者,每周三直接与公众对话,只是为了让政策解释更清晰,后续监管更有力,处理问题更快,提高问题解决率和群众满意度。”
公司授权,
让城市变得“越来越智能”
在上海,Coulee盖损坏或溢出。任何找到的市民都可以用手机扫描二维码。五分钟之内,城管会来现场处置;在杭州,如果有人突然晕倒在街上,路过的市民可以通过手机上的救援小程序求救。在黄金救援时间,就近的医务人员或专业志愿者会很快到达...
科技赋权让这些东西从“不可能”变成了现实。这些城市依靠大数据、5g、人工智能等公司建立的城市智慧来管理互联网,互联网像毛细血管一样遍布城市的每个角落,使整个城市运行更加安全有序。
建设和管理以市民为主体的城市,向企业广告主体开放城管场景,搭建平台,让企业一个个发挥自己的作用,赋予城管技术力量。青岛已经采取行动并付诸实施。今年7月16日,青岛市城市管理局与深圳中兴网通科技有限公司、北京数字郑桐科技有限公司、蒂奇云计算有限公司等10家公司签署战术合作框架协议,共同发起成立青岛城市管理智能联盟,赋予城市管理以科技实力。根据协议,青岛城市管理智能联盟将重点关注城市燃气及供热管理、垃圾分类管理、道路保洁管理、智能公厕管理、违章建筑管理、渣土车管理等相关问题。,提高城市运营态势意识,规范城市管理基础数据。
协议中的话题已经开始逐渐落地。渣土车是城市建设中不可缺少的交通工具,但由于其“跨领域、跨行业、跨地区”的运营和监管,一直是管理的难点。而且因其频频出现的超速、扬尘等问题,成为市民眼中的“过街老鼠”,域管部门眼中的“定时炸弹”。如何对全市近300家运输公司近5000辆渣土车进行有效监管?平台建设资金从哪里来?青岛城管部门选择将这个问题从“问市长”改为“问市场”。正如市城管局环境卫生快速发展中心副主任崔建宝所说,今年政府花了不少钱,要改变固有的先向财政要钱再办事的观念,要善于用市场化、专业化的思维来处理问题。“运输公司有标准化管理的需求,科技公司有开拓应用市场的需求。我们开辟领域应用场景,吸引企业参与科技监管,实现快速商业发展,必将实现多方合作、共赢。”
双方都有志向,合作是理所当然的。青岛钟瑞集团是一家背景深厚的科技公司,在商用车数字化管理方面进行了有益的探索。据钟瑞集团总经理赵珊介绍,他们等这个项目已经等了很久了,政府部门主动开放现场,为他们提供了难得的平台。“我们想在建筑垃圾运输领域为青岛量身打造一个监管平台。有了这个平台,监管部门就会变得‘警觉、视线清晰’,能够及时发现车辆的违规运营行为,并采取限制举升、限速等措施。原有的漏尘、非法倾倒、车辆盲区、违章道路等问题将得到很大改善。”经过几个月的运行,该平台已纳入256个施工现场、187个回填处理点和4900多辆车的实时定位信号。据统计,自推出以来,车辆违规率和事故率大幅下降,公众对非法渣土车的投诉大幅减少。
城管部门依托科技公司“云、网、数、端”的技术架构特点,对全市160多万个城管组件进行唯一编码,并结合城管组件的不断扩展和添加,每年进行城管组件基础数据的普查和更新,确定新增城管组件的归属、位置和责任部门,不断完成城管基础数据。
科技公司授权城市管理场景的帷幕正在慢慢拉开。可以预见,未来,更多的城管场景将听到“智慧”的声音。
使用“开放”逻辑,
扩大城市管理的广度和深度
“开门办城管”看似是实践方法的转变,其实是思维的转变。
城管主体从城管部门人员转变为“全民”,拓展了城管的宽度和深度;城管场景向国家级龙头科技公司开放,平台思维和市场逻辑在城管方面实现了有益的探索;城管的问题从“怕东西”变成了主动“找东西”。和市民坐在凳子上思考问题,城管部门领导干部和从业人员的思维方式也在“开门”的过程中发生了变化。
在城阳,市民参与城管不再局限于提意见、找问题,而是成为了城管志愿者。300多人的“橙光”志愿者团队,与城管部门的员工一起,维护和清理了城市秩序、道路占用和街道杂物,拉近了执法人员与居民的距离,缩短了执法人员与违法对象的距离,增进了相互了解。
青岛市区4534个住宅小区全部实现生活垃圾分类设施全覆盖。图为城阳区宁城路餐厨垃圾处理中心。
住在崂山区的市民李先生,今年将久久难忘。7月12日,经过劲松坝路时,发现部分路面正在下沉。他马上拍了照,在“城市全民管理”栏目落户。半小时内,崂山区城管局员工带着道路检测设备到达劲松坝路,对下沉路段进行检测,初步评估为地下管网老化。在随后的全天候期间,街道、交警和城管部门共同对道路进行了修复:街道社区负责告知附近居民道路坍塌的危险,交警负责告知车主将道路上的车辆移走,市政部门负责道路维护。“智能、协作、高效的城市管理!”当李先生接到通知,他反映的问题在一天后得到处理时,他表达了这样的感受。
城市管理是一项系统而庞大的工程。如何实现城市治理能力和制度的现代化,是一个亟待解决的现实问题。青岛城管部门正在做“破冰”之举。利用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在青岛、深圳等15个城市开展城市综合管理服务平台试点建设的契机,依托市政府新闻交流共享平台,整合供热供气、环境卫生、综合执法等9个城管部门的数据,共享住房建设、园林、公安、交通、水务等27个相关部门和区(市)的数据。收集城市管理基础数据、网格数据、事件组件数据、公众需求数据、互联网舆情数据等各种专题数据。,建设城市综合管理服务专题数据库,利用大数据技术推进高效数据管理、深度挖掘和融合分析,实现城市综合管理服务数据跨系统、跨领域、跨部门的共享和应用,增强城市综合管理能力。
可以说,青岛城市管理的“开放”逻辑,激活了每一个人、每一个元素的内在动力。有理由期待,青岛人对城市管理的理解和实践——“人人共享的城市管理”,能够合唱城市治理模式的“青岛运动”。(青岛日报/管亥信息记者韦嘉)
标题:[本地]青岛日报聚焦
地址:http://www.qdpdly.cn/qdxw/18755.html
免责声明:青岛新闻网是一家综合的新闻资讯门户网站,部分内容来自于网络,不为其真实性负责,只为传播网络信息为目的,非商业用途,如有异议请及时联系btr2031@163.com,青岛新闻网将予以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