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第四季度青岛十大民生经济事件
本篇文章3366字,读完约8分钟
十大民生事件
从教育到医疗,从住房保障到旅游需求,从环保到智慧青岛...2013年第四季度,我市发布了一项令人耳目一新的改革决定,该决定直接指向公众舆论,深入人心。这些举措和创新闪耀着耀眼的以人为本的思想和民生。在这个民生改革的蓝图中,几乎每一个社会群体,甚至每一个人,都能感受到生存的信心,增长发展的信念,感受到关怀的温暖。
由此,我们清晰地看到了青岛对“宜居幸福”的现代化追求——“学会教书育人,为病人请好医生,赡养老人,住在宜居的地方”的社会发展目标,并对这座城市做出了更加生动的诠释。
1 .出台措施加快棚户区改造。64,000家私人住宅将“辞旧迎新”
为加快旧城“危房”和城中村“旧村”等棚户区改造,2013年11月,市发布了《青岛市人民政府关于加快棚户区改造的意见》。在接下来的几年里,这六个区的大约64,000人将从棚户区改造中受益,棚户区改造的建筑面积为280万平方米。
同时,市北区启动顺昌路片区危旧房改造工程,启动麒麟山片区和瑞昌路三角危旧房改造工程。
点评:市委、市政府把改善人民住房条件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把棚户区(危房)改造作为保障性住房项目的重要组成部分。不遗余力地不断投资,这必将改善城市的住房使用功能,改善基础设施,不断提高人民的生活质量。
2区市科学发展评估PM2.5“投一票”
我市决定将PM2.5作为重要的空气体质量评价指标,纳入各区市科学发展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并以全市年平均浓度减去被评价区市年平均浓度与全市年平均浓度之比作为评价本区市气体质量现状的比值标准。据报道,这一举措将进一步促进所有地区和城市采取积极措施,以防止和控制PM2.5污染。
点评:将PM2.5数据纳入区市治理评价体系,不仅能让公众更准确地感知当地+0+燃气质量的真实情况,验证社会对空气质量的猜测,还能让政治家们了解辖区内+0+燃气质量的真实情况,而不是偷钟问自己,从而有效地引发各种手段来提高+0+燃气质量,是以人为本、科学管理的一次飞跃。
青岛在教育方面的投资超过了150亿元
11月,来自该市教育系统的消息称,2013年,该市的教育投资达到新高,预计将超过150亿元。投资的重点是学生的安全和健康、对弱势群体和新公民的子女的援助以及免费教育。其中,扩大学生安全保险范围,政府为全市10.2万名中等职业学校学生支付了实习责任险。在全市三个区开通20条学生公交线路和19条学校公交线路,建立政府补贴制度。同时,将向农村学校分配1200辆特殊校车。继续加大努力改造学校建筑和食堂,并建立供暖设施,以确保经济困难家庭的学生上学。
点评:150亿元的巨额公共财政支出主要用于学生保障、学校资助和弱势群体儿童及新市民的免费教育。这不是一项大规模的盲目投资和哗众取宠,而是一项从宏观上平衡城市教育资源的战略投资,这必将从微观上促进城市教育质量的大幅度提高,最大限度地实现教育公平。
4 .齐鲁医院青岛校区开设各大医院,增加停车位和床位
11月,我市15家公立医院以租用附近两个闲置停车场、为患者开通免费班车为契机,相继推出了扩建床位、增建停车场、建设全新医疗中心等措施。其中,该市医院增加了3000多张床位,增加和重建了4个停车场,并为病人开放了2辆免费班车。
12月,卫生部直属的三级甲等综合医院——山东大学齐鲁医院青岛校区正式开业。齐鲁医院青岛校区位于合肥路758号。项目一期占地36亩,拥有1000张床位和近400个停车位。
点评:青岛校园齐鲁医院的入住和各大市级医院一系列便利措施的出台,是解决人们“看病难”问题的硬件保障和软件升级。这表明我市医疗资源布局不断改善,医疗资源配置更加合理。医疗保健的窗口是实现“为病人提供更多的关怀服务”的回归。
重庆路的主线通车了
12月,备受社会关注的重庆路通车。由于90%的路段增加了10条双向车道,重庆路的小时交通量从5500辆标准车增加到9600辆。重庆路改造工程作为海岛城市的景观大道,重视绿化推广。除道路两侧和中央隔离带外,交叉口导流岛也进行景观绿化,实现了安全与美观的统一。重庆路实施智能交通系统,主要包括交通诱导屏、流量监控系统、电子警察和智能公交站,以最大限度地提高道路交通效率。
点评:作为海岛城市“三纵四横”路网的重要组成部分,重庆市道路改造工程引起了全社会和市委、市政府的关注。一旦主线通车,市民们将会欢呼雀跃。这种无忧无虑不仅是车行的顺畅,也是公众对整个装修工程的欣赏。正是因为尊重民意、深思熟虑、科学规划和转型过程中的合理建设,这座曾经的“青岛第一街区”才真正“畅通”在市民心中。
6青岛北站开通吉焦线
12月21日,随着长长的汽笛声,青岛北站正式加入吉焦线。同日7时28分,福州至青岛的K69列车缓缓通过青岛北站,成为全线开通后首列进入青岛的列车,标志着吉焦铁路青岛北站开通成功。至此,青岛北站的行车功能正式开通,标志着青岛火车站与青岛北站南北连接的顺利实现。
点评:青岛北站的建设和开通不仅对所有青岛人来说都是一个便捷的火车出行方式,也是一个巨大的系统工程。自2008年被提上日程以来,北站沿线大量居民搬迁,大大改善了周边居民的生活和居住环境。因此,北站是新一轮“环海湾保护与发展”城市战略发展布局中的新地标。
7市人大通过立法,考虑胶州湾最严格的保护
12月,市人大法制委员会起草的《青岛胶州湾保护条例(草案)》提交市人大常委会第十六次会议审议。记者了解到,《条例(草案)》规定了胶州湾从海域到沿海陆域,从环境到资源,从地面到空,从防治到整治和恢复的最严格的保护措施。为确保胶州湾海域面积不再减少,《条例(草案)》规定,胶州湾内禁止填海造地。市人大常委会第六次会议确定的胶州湾保护控制线是控制胶州湾填海的最后一道防线,未经批准不得调整。
点评:胶州湾是青岛的母湾,其重要性毋庸置疑。市人大通过相关议案,体现了我市立法工作关注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问题,突出生态环境保护,实现宜居城市建设。相信通过相关法律法规的实施,胶州湾将得到科学有效的保护、开发和利用。
8智能青岛专项规划出台,覆盖市民服务等多个领域
12月,经市政府批准,市智慧城市建设领导小组发布了《青岛智慧决策支持专项规划》、《青岛智慧城市管理专项规划》、《青岛智慧企业成长专项规划》、《青岛智慧市民服务专项规划》、《青岛智慧港口物流专项规划》、《青岛智慧交通专项规划》、《青岛智慧旅游专项规划》等7项专项规划。其中,智慧公民服务规划的主体是为公民构建以整合为特征的综合服务平台;智能交通规划的主体是整合城市道路交通管理、停车场、公交等信息系统,构建统一的应用云平台。
点评:千方百计改造城市,创造更加科学、文化、生态的智能环境,是青岛决策者的理想,也是青岛人的梦想。这七个专项规划的实施将极大地提高城市规划、建设、管理和服务的智能化水平,使城市运行更加高效、灵活、低碳,人民生活更加优质。
9 .青岛市推出城镇居民大额医疗补助制度
12月1日,我市正式启动城镇居民大额医疗补助制度。建立大额医疗补贴制度。从那时起,在一个医疗年度内,如果居民医疗保险参保人数超过17.2万元的报销限额,超出部分可按90%的比例报销,每个医疗年度的最高支付限额为20万元。居民医疗保险获得大额医疗补贴后,最高支付限额达到37.2万元。
点评:居民大额医疗补助制度建立后,我市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大额医疗补助和大病救助三级医疗保障体系基本建立。这是城市居民健康保障的三道坚固防线,也是民生的立体堡垒。
10 5所新高中相继开工建设
12月,备受关注的青岛美术学校、青岛外国语学校、青岛第三十九中学、青岛第十九中学、青岛实验中学相继开工建设,设计方案集体亮相,预计2015年底完成。根据计划,五所高中有114个班级,总体招生规模为510个班级,其中一期工程有288个班级。项目二期完成后,新增班级396个,基本可以满足2015年普通高中的班级差距。
点评:市委、市政府克服重重困难,下决心将部分中学迁至郊区,旨在有效改变目前城市零余所学校办学和建设规模不足的现状,也改变郊区优质学校和优秀教师短缺的局面。这是在整个地区全面实施均衡教育的战略计划。五所新学校的建设将大大提升青岛的高中教育水平,意义重大。
标题:2013年第四季度青岛十大民生经济事件
地址:http://www.qdpdly.cn/qdjj/6493.html
免责声明:青岛新闻网是一家综合的新闻资讯门户网站,部分内容来自于网络,不为其真实性负责,只为传播网络信息为目的,非商业用途,如有异议请及时联系btr2031@163.com,青岛新闻网将予以删除。